大家聊到孩子睡觉问题时,一位朋友说:
“孩子晚上不睡觉,我有一招,绝对好使,每次我一用,他保准睡着。”
其他人好奇地问:“啥招啊?”
朋友说:“我家孩子只要晚上不睡,我就生气地打他几下,他哭着哭着,马上就睡着了,省心好用。”
很多人表示,确实是这样,孩子好像在睡前哭一哭,更容易睡着。
但孩子挨打后,为啥会“哭着哭着就睡着了”?
知道原因后,你可能就不忍心打了。
一:为啥孩子哭着容易睡着?
当我们看到孩子挨打、哭着就睡着了,可能还会觉得松了一口气:“世界终于安静了。”
但如果,我们知道孩子的身体和情绪,此刻正在经历什么,可能就笑不出来了。
●身体状态
孩子的神经系统还不成熟,承受能力远没有我们那么强。
一顿打、几句狠话,对大人来说,可能只是“发个脾气”。
但对孩子的身体来说,却是一次小型“灾难”。
难受、害怕、哭泣,会让他们心跳加速、呼吸急促、荷尔蒙飙升,整个人处在高度紧张中。
而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疏解这些情绪,只能靠本能来解决——睡觉。
心理学里有个词,叫“退行”。
意思是,人在压力大的时候,会不自觉地退回像婴儿那样的状态,用最原始的方式求安慰。
对孩子来说,哭和睡就是最简单的方式。
他们不会说:“我现在很难过,也很害怕。”
他们只能用哭来表达,而当哭也没用的时候,就干脆关掉一切,缩进自己小小的世界里,靠睡觉来“自保”。
●心理状态
还有一点,很多爸妈容易忽略:
孩子挨打的时候,心里最害怕的,不是身体的疼,而是觉得“妈妈不爱我了”。
孩子天生依赖父母,父母的一句话、一个眼神,就能让他们觉得,整个世界是安全还是危险。
当我们情绪上来、忍不住动手时,孩子感受到的不是“我做错事了”,而是“我不被爱了”。
而为了逃避这种不好的感受,他们就干脆用“睡觉”来逃避。
●大脑状态
其实“挨打后哭着睡着”,影响最大的,不是孩子身体或心理,而是他的大脑。
我们每个人睡着后,大脑其实并没有休息,而是在马不停蹄地工作。
主要工作的是哪一块呢?
是记忆。
负责记忆的海马体,会将大脑中无用的记忆删掉,将深刻的记忆转为“长久”的记忆。
而孩子睡着后,他记忆里最深刻的是什么?
不是白天背的那篇课文,也不是白天你为他准备的一日三餐,而是睡前那种挨打后的不安、紧张和害怕的负面情绪。
这些负面情绪,经过海马体的“加深印象”,使得孩子体验更深刻、记得更长久。
负面情绪不但没被排解掉,还通过睡眠加深了印象,孩子的性格,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。
他可能变得不那么勇敢了,不那么活泼了,不那么开朗了,甚至可能跟你不那么亲近了。
了解了这些,你是不是,就不忍心再睡前打他了?
二:孩子晚上不睡,怎么办?
当然,哪有妈妈不爱孩子的,带娃,难免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。
重要的不是永远不犯错,而是明白孩子反应的真相,并尽量去控制自己。
当我们多一点理解,少一点冲动,也许就能避免孩子“哭着入睡”了。
①了解孩子“不睡”的原因
很多时候孩子睡不着,不是他们不想睡,而是身体和情绪状态不适合入睡。比如:
白天午睡太久,晚上自然没那么困;
临睡前玩得太兴奋,大脑“停不下来”;
心里有事,比如白天受了委屈、被吼过、被欺负等等;
身体不舒服,饿了、热了、长牙了,却又说不清。
孩子的作息和大脑节律还没完全建立,他们不会像大人一样“时间到了就犯困”。
如果我们把“不睡觉”当成“唱反调”,就容易生气。
但如果换个角度看,其实是需要我们帮他们过渡到“可以睡”的状态。
②孩子的入睡,需要“节奏感”和“安全感”
比起对他一通吼,孩子更需要的是一个可预测、有节奏的入睡流程。
这会让他们的大脑知道:啊,睡觉时间快到了。
比如,每晚重复以下步骤:
洗澡 → 穿睡衣 → 喝点奶或水 → 讲一个小故事→关灯 → 拍拍背或轻轻说话 → 闭上眼睛安静入睡。
每一步都温柔而稳定,不急不催,让孩子慢慢安静下来。
这个流程不用很复杂,但一定要一致、温和、有耐心。
刚开始,可能效果不明显,但坚持下去,大多数孩子的睡眠节奏,便会建立起来。
入睡前的那半小时,我们尽量避免批评和吵闹,让它变成亲密和温柔的时光。
③情绪陪伴,比催促管用得多
当孩子说“我不想睡”“我不困”时,其实不是在挑衅,而是在表达某种内在的不安。
有的孩子会在睡前特别依恋妈妈,反反复复地叫“妈妈你在吗?”“你去哪?”
其实他是怕分离。
睡觉对他们来说,像是“暂时离开你”,所以越临近睡觉越黏人。
这时候我们的耐心陪伴,其实是在帮他们建立安全的心理边界,让他们知道:“即使我闭上眼,妈妈也还是在的。”
④不要焦虑,也别“较劲”
当我们越急,孩子也会越有压力。
这时候,我们不妨放松一点。晚睡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,顺其自然。
孩子越感受到我们情绪稳定,他自己也越容易平静下来。
你家孩子有“哭着哭着就睡着”的经历吗?
上一篇:白花丹可治颈椎病牛皮癣白内障
下一篇:没有了